清宫剧《甄嬛传》里红... | 一夜情怀孕后,她选择... | 流产手术需要家属陪同... | 吃了避孕药她怀孕了,... |
二十年老专家谈妇科病... | 白带多伴有血丝可能是... | 结婚的女性是不是容易... | 重度宫颈糜烂还能治好... |
我院引进三氧技术治疗... | 鲁光敏医生针对盆腔炎... | 宁波华美医院做韩式处... | 处女膜修复术同时宫颈... |
你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的样子吗?那个小男孩或小女孩,什么让他/她高兴,什么让他/她悲伤?现在已成年的你,与他/她保持着怎样的关系?或许你早已不再关心那个孩子,以为那太幼稚,或许你以为失落的"乐园"再也找不回来……成熟和童真并不是一对矛盾,问题在于平衡;重回失乐园的路径也不是没有,只看我们是不是能够时时回归自己的内心。
有人以为过个六·一儿童节,玩玩小时候的游戏,就能够回到童年。形式上的回归是简单的,至少这可以缓解我们在成人世界里的紧张和压力,但精神上的回归对我们才更有意义:找回我们内心的小孩,接纳、呵护他/她,因为他/她是我们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况且,即使我们没有察觉,那个小孩也会想尽办法出现在我们人生的重大时刻或重要阶段。重新发现那个小孩,是我们心灵绽放的第一步。
“内在儿童”,对大众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其实这是一种自我人格发展的方法,在心理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神话传说、宗教和童话故事描述了无数个处在危险境地的孩子,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后终于成为英雄。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内在儿童”的绝好写照。最近20多年来,美国心理学界发现: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孩子但是被成年所压抑、抛弃、误导,沉默地潜伏着。承认他的存在,给予他自由,也就是解放我们心底深处的能量、创造力、率真,以及我们自身的英雄气概。
早在1940 年,精神病学家荣格就注意到,神话里的救世英雄大多是孩子与神的混合体。他认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孩子身上具有变化的力量,而成年人往往不具有这个品质。从这项简单的观察出发,荣格形成了分析心理学派的关键理念之一:人格化——我们拥有完整人格的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的必备能力之一,就是变化的能力,这个能力蕴藏在我们的内在儿童身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界才形成了对内在儿童的初步认识。起初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即我们人格中带有儿童般的敏感,有时让我们做出幼稚的举动。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发展了这个概念,并奠定了交互作用分析学派的基础。根据他的理论,人的内在居住着3 种状态的我:父母我,负责定规矩;成年我,负责思考、决定及解决问题;孩童我,感觉并反应。
80年代,内在儿童的概念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痣最早应用这种疗法的心理学家中,有著名的哈尔和西德拉斯通夫妇。他们认为,仅用3 个我来解释内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的内心有数不清的次人格:野心家、暴君、保护者、艺术家、勾引者 ……”二他们发展了一套疗法,即内心对话,与自己的次人格接触交流。这种理论脱胎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罗贝尔托 阿萨吉奥利60 年代创立的心理整合疗法。在后者看来,这些次人格妨碍深层次的自我自由表达,导致内心冲突,产生心理失衡。心理整合法有助于确定人格碎片,确认真正的自我,从而改变内心。而内心对话疗法则能帮助我们找到并接纳藏在阴影里、被否认的次人格,其中包括在我们走向成年时抛弃的内在儿童。因为,在抛弃内在儿童的同时,我们也远离了生命中的神奇与神秘、人际关系中的偷快与亲密。
这种疗法的具体做法,是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与内在儿童进行对话,就像跟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对话一样。先要给他一个惊喜,告诉他,他不需要努力长大,因为他的孩童状态是一笔不可比拟的内心财富。家喻户晓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雷萧,创立了自己的治疗法。他也认为,交互作用分析学派提出的“孩童状态”的概念是不够的:缺乏了发展的步骤。与真正的孩子一样,我们的内在儿童也会发展、变化,经历很多阶段。我们在某个阶段,与内在儿童切断了联系,制造了焦虑与不安。找出这个阶段厂正是这种疗法的要点所在。
其实,几乎没有人拥有完美、没有冲突和伤痕的童年,因此我们都或多或少需要与自己内在的孩子重新建立联系。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内在孩子”疗法迅速风靡,人们对这类培训班趋之若鹜。约翰.布雷萧介绍说:“一旦学会控制这个受过伤害的内在孩子并给与他精神养分人内心的‘自然孩子’身上的创造力就能被释放出来。”
(摘自:心理月刊)